[摘要]研究了温度,密度,喂食周期对菲牛蛭幼苗的生长规律。分别设置7 个温度(18,22,26,30,34,38 ℃和自然温度),5 个密度(75,125,200,275,350 条/L)和6 个喂食周期(2,4,6,8,12,16 d),经30 d的养殖后考察各处理的存活率,增长率,特定增长率等生长指标。特定生长率与温度之间存在二次曲线相关,其回归方程式为y=-0.066x2+3.543 1x-38.09(R2=0.837 9),当水温为26.84 ℃,菲牛蛭幼苗的特定增长率为最大9.461 4,菲牛蛭幼苗最适生长水温在26~30 ℃。水温为38 ℃时,菲牛蛭幼苗全部死亡;特定增长率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直线回归关系,其回归方程式为y=-0.005 7x+9.197 3(R2=0.998 3);特定增长率与喂食周期之间存在显著直线回归关系,其回归方程式为y=-0.468 2x+10.574(R2=0.998 8)。
[关键词]菲牛蛭;幼苗;温度;密度;喂食周期;特定生长率
菲牛蛭Poecilobdella manillensis Lesson为医蛭科牛蛭属动物,论文网站药材名金边蚂蟥,是广西特色的药用动物资源,收录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第2卷(2011年版),又名堵平怀 [1]。菲牛蛭唾液腺分泌的天然水蛭素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物质中较强的天然抗凝血酶物质,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中风等有较高的疗效[24]。有关药用蛭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蚂蟥Whitmania pigra、水蛭Hirudo nipponia的动物生长习性[57]及遗传结构[810]等方面,对于菲牛蛭的研究则多集中在药理药效、抗凝血物质分离和提取等方面[1113],关于菲牛蛭幼苗人工养殖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试验从养殖温度、密度、喂食周期等3 个方面考察菲牛蛭幼苗的生长规律,以期为菲牛蛭的人工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
实验用菲牛蛭于2014年4月从广西地区钦州市黄屋屯镇采集,经南京农业大学郭巧生教授鉴定为医蛭科动物菲牛蛭P. manillensis。以畜鲜血作为饲料,实验用水为经沉淀后的山泉水。
PGX型多段可编程光照培养箱(上海德洋意邦仪器有限公司),JY1002电子天平(上海浦春计量仪器有限公司),温度计。
2方法
2.1温度对生长的影响选取0.12 g左右表面无伤痕活性较强的菲牛蛭,设7个温度梯度,分别为18,22,26,30,34,38 ℃及室温,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投放50条菲牛蛭。置于塑料瓶中饲养,开始各试验瓶水温一致,然后按每6 h升温或降温1 ℃的速率进行,达到试验温度,试验菲牛蛭适应5 d开始正式试验。每4 d饱食新鲜畜血1次,每天清洗换水,保持水体清洁,换水时温差小于±1 ℃。
2.2密度对生长的影响选取0.12 g左右的菲牛蛭,设5个密度梯度,分别为75,125,200,275,350条/L,每组设3个重复。置于塑料瓶中饲养,每4 d饱食新鲜畜血1次,每天清洗换水,保持水体清洁。试验于常温下进行。
2.3喂食周期对生长的影响选取0.12 g左右的菲牛蛭,设6个喂食周期,分别是2,4,6,8,12,16 d,每组3 个重量。置于塑料瓶中饲养,每4 d饱食新鲜畜血1 次,每天清洗换水,保持水体清洁。试验于常温下进行。
2.4数据处理实验结果采用Excel 2010进行统计处理。生长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如下。
增重=末重-始重
增重率=(末重-始重)/始重×100%
特定生长率=(Ln末重-Ln始重)/试验天数×100%
存活率= 最终存活条数/起始条数×100%
3结果
3.1养殖温度对菲牛蛭幼苗生长的影响菲牛蛭幼苗在低于30 ℃的养殖温度范围内,随养殖温度的升高,其末体重、增重、增长率、特定增长率均明显呈升高趋势。当养殖温度高于30 ℃时,随养殖温度的升高,其末体重、增重、增长率、特定增长率均呈下降趋势。当温度达到38 ℃时,菲牛蛭幼苗养殖3 d后全部死亡。而温度处于18 ℃时,菲牛蛭幼苗活性明显降低,存活率仅有一半(表1)。
回归分析表明,养殖温度和特定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P<0.05),其回归方程为y=-0.066x2+3.543 1x-38.09(R2=0.837 9)。由回归方程可得,在26.84 ℃,菲牛蛭的特定增长率最大,为9.461 4。
3.2养殖密度对菲牛蛭幼苗生长的影响菲牛蛭幼苗末体重、增重、增长率、特定增长率均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当养殖密度为75 条/L时,菲牛蛭幼苗末体重、增重、增长率、特定增长率等各项生长指标均为最大值。各试验组在试验期间,菲牛蛭幼苗的存活率均达到98%以上,无显著差异(表2)。回归分析表明,养殖密度和特定增长率间存在显著直线回归关系(P<0.05),其回归方程为y=-0.005 7x+9.197 3(R2=0.998 3)。
4分析与讨论
4.1菲牛蛭幼苗生长与温度的关系水生动物的生长、存活、摄食、发育等活动都受到温度因子的影响和制约,温度成为了影响水生动物活动和生长的重要环境变量[14]。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水生动物的生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当温度超过适宜生长温度的范围时,随温度的上升,水生动物的生长率下降[1516]。本研究结果表明,18~30 ℃时,随温度的升高菲牛蛭幼苗的末体重、增重、生长率、特定生长率等生长指标明显增加,超过30 ℃时,其生长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菲牛蛭幼苗在26~30 ℃时,其各项生长指标达到高峰,并与其他温度试验组相比差异显著,26~30 ℃是菲牛蛭幼苗最适生长的温度范围。由回归方程可得,在26.84 ℃,菲牛蛭的特定增长率最大,为9.461 4,温度26.84 ℃可能为菲牛蛭幼苗在养殖中的最佳生长水温。史红专等[5]研究温度对蚂蟥生长及摄食规律影响的初步研究表明,15~25 ℃是蚂蟥适宜生长的温度。菲牛蛭幼苗与蚂蟥生长的最宜生长温度出现差异,这可能与2种水蛭分布的自然环境的温度差异有关,菲牛蛭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等“泛北部湾”地区,而蚂蟥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流域是蚂蟥的主产区,其自然平均气温低于华南地区,由此可见,菲牛蛭的生长适宜温度高于蚂蟥与其分布以及自然适应性存在一定的关系。
如果环境温度超出了水生动物的适宜范围,便会导致生长速度下降,或者生长停止,甚至死亡[17]。本研究表明,当水温超出26~30 ℃的适宜范围,达到38 ℃时,菲牛蛭幼苗3 d后全部死亡,这与草鱼[14]、白斑狗鱼[18]等鱼类的研究有相同趋势。
经30 d试验观察发现,当水温低至18 ℃时,菲牛蛭幼苗游动、摄食等方面的状态不佳,存活率仅为57.33%,其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菲牛蛭幼苗在低温环境中养殖一段时间后,将水温逐渐上升到其适宜的温度,这对菲牛蛭幼苗各项生长指标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2菲牛蛭幼苗生长与养殖密度的关系养殖密度与水生动物的生长之间关系密切,增加养殖密度会加剧水生动物对食物、空间等的竞争,水生动物活动耗能增加,从而对生长产生消极的影响[19]。另外,养殖密度增大,水质恶化,加剧了胁迫的程度,致使生长率下降[20]。史氏鲟在持续试验28 d后发现,生长效率、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都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21];条石鲷在长期高密度胁迫下生长非常缓慢,特定生长率显著下降[22];鲤鱼在拥挤胁迫28 d后,高密度组的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低密度组[23]。本研究结果表明菲牛蛭幼苗的末体重、增重、生长率、特定生长率等生长指标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菲牛蛭幼苗的生长与养殖密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合。人工养殖菲牛蛭幼苗时,以确保菲牛蛭品质的前提下,适量提高幼苗的养殖密度,可提高养殖效率,因此,寻找最适的养殖密度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4.3菲牛蛭幼苗生长与喂食周期的关系嗉囊是蛭类的消化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功能是贮藏食物,医蛭科食血性种类中嗉囊达到最大的程度。嗉囊容量大,吸血1 次,可供胃和肠几个月的消化[24]。因此菲牛蛭幼苗喂食周期性的研究,对于开展人工养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试验结果表明,菲牛蛭幼苗喂食周期与其特定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随着喂食周期的减短,菲牛蛭幼苗末体重、增重、生长率、特定生长率等各项生长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喂食周期为2 d时,特定生长率最高,与其他试验组相比呈显著差异。董桂芳等[25]研究投喂频率对斑点叉尾鮰幼鱼生长影响的研究表明,投喂频率升高可显著降低鱼体末体重变异系数,鱼体规格更趋向一致。综上所述,建议,在人工养殖菲牛蛭幼苗时可选择2 d作为喂食周期。 |